第178章 該出口時就出口!
(感謝書友投了3張月票。)
「其實,要我說,這就和我跟著將軍去打蠻子那時候的心態是一模一樣的。」
見自己一句話,就吸引了在場眾人的目光,李十月也不賣關子,直接開口就說:「長子殺了次子是不夠的!
為何不夠?
這就和打蠻子一樣,打死一茬兒,就總有另一茬兒的了。
那能怎麼辦?
當然是得斬草除根!
殺了次子之後,還得把正妻及其娘家盡皆收入囊中,他們不從,那就都殺了就是!
如此,長子往後這一脈才能好好存活不是?」
李十月這話,別說劉淑了,就是劉潭聽了都是有些震驚的。
李十月雖然沒有明說,但她提到了「跟著大將軍去打蠻子」這話,意圖所指不就是劉潭那次把阿固郎的部落盡皆都趕盡殺絕了麼?
那次可是除了漢女以及那些混皿的孩子之外,蠻子部落裡頭沒有一個活著的人了。
這是真的往死裡殺啊!
劉潭是沒想到,李十月這小女娘當真是心狠的啊,他本以為她能說出「弒父殺弟」就已經足夠驚人了的。
誰知道,李十月竟是想著連嫡次子的母舅旁親盡皆都殺了去!
劉淑的眼睛盯著李十月看,他這次是真真正正的害怕了,比剛才聽李十月說什麼下毒、放火那些話的時候都要害怕。
李十月還嘴角含笑的回看了過去,她能不高興麼?
腦中系統都響起叮咚叮來了!
二百積分到手!
她當然是很高興的了!
最後還是劉潭出口打了圓場,他說:「隻是兄弟之間的爭鬥,倒是不必涉及到旁人家去,那實在是有些......」
劉潭頓了下,想了下才繼續說:「有些不太好。
好了,這佳節之日,莫要說這些打打殺殺的事兒了。
來,今夜相聚儘是緣分,咱們一起喝一杯。」
李十月放下茶杯,就聽劉淑起身告辭,臨走之時劉淑還提到鎮北王巡邊將要回來,希望到時候劉潭能歸家團聚一起吃飯。
且,臨轉身之際,劉淑還是對著李十月說:「李娘子,若是要在府城多留幾日,可要讓我盡地主之誼,也好讓我謝你上次救我和壽哥兒的恩情。」
李十月自是低頭躬身還禮,口稱:「世子殿下不怪我逾矩就好,我等不在府城久留,將來若是還能再來,必定去王府拜訪殿下!」
看著馬三親自出門把劉淑送出了門去後,李十月這才臉上有了真切的笑容出現。
不過,她還是站著對劉潭拱手道:「將軍,我是不是得罪世子了?」
劉潭看著李十月那根本就沒有怕的樣子,搖了搖頭,讓她趕緊坐下,又讓跟著李十月一塊兒站著的李望明坐下,然後轉過頭看向蔣慧君以一種抱怨但高興的口氣說:「你瞧瞧,不過就是跟著我去打了一次蠻子,就處處在外人眼前說這話。
我倒是三番五次的讓她入我麾下,她倒好,儘是以家事推脫。
這回那耬車和曲轅犁也是她給的圖,她這小女娘,倒是跟我一點兒也不藏私。」
蔣慧君與劉潭那是少年夫妻,夫妻多年,感情和睦,她聽著劉潭這看似抱怨實則是把李十月當作自己人的話語,心中不是不驚訝的。
這麼多年了,蔣慧君也就是隻聽劉潭與她私下裡這般抱怨過嚴九娘這個同父異母的阿妹而已,這還是除了嚴九娘之外,她頭一次聽劉潭當著眾人的面兒這般親近的同外人說話。
正當蔣慧君想到嚴九娘的時候,就聽劉潭又說:「她啊,這脾氣倒是和九娘差不多,都是有仇當場就要報的性子,那是一丁點兒委屈都受不了。」
既然劉潭提起了嚴九娘來,李十月就接話說了,她這次上府城來,除了是陪自家二叔過節之外,也是來給嚴九娘和他送自家造得紙的。
「......是自家造得,早前我就送了一箱子到屯軍所去,馬副將不在,我就把那箱紙放在了門口去。
給九娘的紙,我是直接給送去興盛樓裡頭去了的。
嘿嘿,將軍,夫人,別嫌棄,這剛開始造紙,那上等的尚未造出來,隻不過先得了一些中等紙。
待得將來能造出更好的來了,我再給將軍和夫人送!」
劉潭又驚訝了,他沒想到李十月家竟是還會造紙來的。
蔣慧君一看劉潭那樣子就知道他在想什麼,所以,她也就順勢又給李十月倒了一杯茶去。
李十月自然不會真的就讓蔣慧君給自己再倒茶,她反而是「搶」過那茶壺,給蔣慧君倒了一杯之後,這才又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去。
這滿桌隻她和蔣慧君是喝茶的,遂也就沒管劉潭和李望明了。
「十月娘子當真是蕙質蘭心,竟是連造紙都懂得。」
「哈哈,夫人,機緣巧合,都是趕上了,這才能有一門吃飯的手藝在。
我想著若是能在府城開個鋪子就好了,往後這買賣也好是能做起來。」
聞弦而知雅意,蔣慧君是一個本就聰慧的婦人,她一聽李十月這話就跟著接話道:「這還不簡單?
我娘家正有在書院街的鋪面,你若是真想開個鋪子,我讓他們給你個低價,你去租了就是。
若是做不好,退了就是,都是自家的鋪子,不礙事兒的。」
李十月自是感謝,但也趕緊說:「頭一次做買賣,可不敢做大,總得有些經驗了,才好去開大鋪子去。
若是夫人能幫著尋一個小鋪子,讓我們先練練手,那就很是感激了!」
都說到這兒了,李十月自是把自己要在劉家屯建學堂的事兒也給說了。
「......我家因著我阿娘雖說寫得不好看,但都識的字。
可村中人哪裡是人人都見過世面的?
這落了戶,就都想著把日子過好了去。
這好日子想過上,不識字哪裡能行?
往日裡,二叔在家還能幫著教一教;
可二叔來了府城讀書,我就想著那不如就求一不再想科舉的讀書人來家。
不求能教得讓村裡人考學,隻要能拘著小娃子們識字知理,得空了能願意教幾個字兒給叔伯嬸娘,能讓他們看得懂文書,將來做買賣不讓人騙,那就是極好的了。
隻這般的讀書人,別說是在青松鎮了,就是在三山縣那都是少見的。
今兒也是遇上了,夫人若是能幫著尋一合適的教書先生,十月不勝感激!」